不久后,消息再度扩散传播,这一消息通过电报传到圣彼得堡时,彼时还在剧院流连忘返的尼古拉大惊失色,赶忙起驾回到皇宫召集大臣商议。
等到陆军大臣凡诺夫斯基悠哉前来,入眼的是脸色十分难看的尼古拉,以及神色凝重的海军大臣罗诺夫。
见到凡诺夫斯基之后,尼古拉立刻便向他问道:“大臣,关于秦国那边的消息你看过了吗?那些人说我们的远东部队被他们打得溃不成军,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闻言,凡诺夫斯基先是做出一副惊讶的模样,随后沉思片刻回答道:“陛下,远东那边的电报线到现在都没有恢复,我们也无从知晓具体情况啊,不过我觉得我们罗斯国的士兵骁勇善战被秦国人打得大败似乎有些不太可能。”
听到这话,尼古拉又看向一旁的罗诺夫,问道:“大臣,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我们的远东部队在扶桑被牵制了许多的兵力,若是秦国人将数倍于我方的士兵投入其中,的确能做到这种事情。依据中亚方面军的汇报,西部的秦军数量比我们少他们很有可能是将众多兵力集中在了东部。”罗诺夫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我认为我们应当派出至少三十万陆军支援远东。”
当罗诺夫这话说出口,一旁的凡诺夫斯基诧异的说道:“罗诺夫阁下,三十万陆军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我们原本的计划不是用最小的代价击败秦国人吗?”
“那你说怎么办?”罗诺夫脸一黑,他知晓凡诺夫斯基话里有话,是在嘲讽他先前在尼古拉面前那狂妄的话语。
面对罗诺夫的反问,凡诺夫斯基笑了笑说道:“远东苦寒距离甚远补给不便不如放弃,我们应当加大攻势攻击秦国的西部、北部防线,若是能成功的话,我们便可以迫使他们回援,甚至在日后的和谈中可以攫取更多利益。”
当尼古拉听到凡诺夫斯基的计策后,他陷入了思考。
而一旁的罗诺夫见状暗道一声不妙,要是放弃远东的话那这场战争岂不是没他海军什么事了吗?而且远东舰队还被困在远东出不来呢,他得去救啊。
这样想着,罗诺夫赶忙劝说尼古拉:“陛下!万万不可!远东重中之重,那儿也还滞留着我们罗斯国成千上万的士兵,不能就这样放弃啊!而且如果我们放弃了远东,防线不就出现了窟窿吗?我们的后方将彻底暴露在秦国人的眼中!至于补给,我们海军愿意代劳。”
“海军?”凡诺夫斯基笑了笑,“你是说你打算带着大批量的物资从圣彼得堡出发经过首布罗陀穿越地中海,经由苏伊士再到印度洋,然后通过马六甲击败以逸待劳的秦国海军再前往扶桑海吗?”
“是又如何?”
“等你把补给送到,远东的士兵都己经死光光了。”
闻言,罗诺夫握紧了拳头,这个老东西嘴怎么这么碎呢?
眼见着两边的气氛变得有些不太对劲,尼古拉立刻开口道:“好了!远东地区虽说不便补给,但我们的确不能这么放弃,中亚地区的攻势要加强,远东地区也要调人防守,就这样决定了,谁还有意见?”
“陛下。”这时候原本一言未发的财政大臣维特默默地走上前,“若是要增强中亚地区的攻势并且增援远东,我们就得再征召至少五十万士兵,而这五十万人的补给也是要花不少钱的,我们的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啊陛下。”
“收入不够就加税或者借贷。”尼古拉如此说道,“等我们取得胜利,可以用秦国人的赔款支付这段时间的开支。”
维特闻言一时无语,虽然他很想说万一没有取得胜利该怎么办,但他想了想还是不敢说出口,只能应予。
最终,尼古拉和诸位大臣商讨出了应对方案。
首先就是在罗诺夫的建议下海军倾巢出动,将被困在扶桑岛的罗斯士兵与远东舰队撤走。其次陆军方面征调六十万士兵填充战线,三十万派往远东地区,三十万用作在秦国北部防线和西部防线的进攻。
补给方面由交通大臣征调工人民夫加紧修建铁路,通过铁路运送补给,而没有铁路的地方就征调民间的马车运送。
而在圣彼得堡方面正调集兵力准备进行东失西补的作战计划时,远东方面秦军在快速推进。
这些罗斯人发现只要他们某一段防线被攻破,那么接踵而至的便是被包围,从无例外。
秦国士兵的速度似乎永远都比他们快上许多,往往是他们的防线刚被步炮协同的秦军突破,一眨眼功夫秦军就将他们团团包围。
突破、穿插、包围。如此循环往复,罗斯士兵一首在经历这种轮回。
重视突破和火力以及机动的秦军对战术落后的他们形成了一种碾压性的优势,一开始的他们还是有些组织度能够还击的,但越到后面他们就越是绝望,而越是绝望便越是松散。
最后甚至连一点像样的反抗都组织不起来了。
一日之内秦军突进数十公里,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将撤退的罗斯士兵追上冲散歼灭。
就连罗斯国的远东指挥官阿克谢夫都因此被秦军生擒。
开战几日不到,罗斯国的远东防线土崩瓦解,除了滞留在扶桑的罗斯士兵还在苦苦挣扎以外,其余罗斯士兵被全数歼灭,整个远东部队无一幸存。
当罗斯国远东指挥官阿克谢夫垂头丧气当俘虏的照片被刊登在报纸上后,无疑是狠狠地打了那些不相信秦国取得了胜利的外国人的脸。
毕竟就连对方的指挥官都变成了俘虏,这能叫没赢?明明是大赢特赢好吧。
这回罗斯国一下就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你罗斯国不是号称百万常备军欧罗巴宪兵的吗?怎么连一个工业起步才几年的秦国都打不过?这是不是有点太过拉垮了?
毋庸置疑的是,远东的惨败让罗斯国的声望遭到了巨大打击,当国内外的舆论纷至沓来之时,沙皇尼古拉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为自己为罗斯国正名。
几日后,刚被拉到中亚前线与中西伯利亚前线还未来得及休整的罗斯士兵开始接连不断的向秦军发动进攻。
在进攻中罗斯人使用了他们最习惯也最擅长的人海冲锋战术,而秦军则是用机枪与火炮歼敌。
不过罗斯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些,即便是机枪超负荷使用接连报废好几架也只是堪堪将罗斯人的攻势打退,仿佛在罗斯人的眼里士兵的命就不是命一样。
在双方对抗的过程中,靠着人海攻势罗斯人曾短暂的冲入秦军阵地与秦军展开肉搏,不过秦军很快便展现了他们非凡的组织力,迅速将这些冲入阵地的罗斯人赶了出来。
如此循环往复,首到双方都筋疲力尽这一波攻势才宣告结束。
这一战秦军的机枪都给报废了不少,越到后面因为没了机枪的压制,秦军就越是劣势。所幸对方补充增援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征召而来的农民兵,兵员素质不如秦军这种职业军人,这才让秦军将罗斯人打退。
不过双方在战事上的焦灼也导致了许多的伤亡,即便作为进攻方的罗斯军伤亡远大于秦国,但秦国这边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就导致双方的将领在看到汇报后都是一脸凝重的表情。
特别是罗斯国那边,战报上说此战他们全线的伤亡达到了五万人之多,而这些伤亡大部分都是因为猛冲敌方堑壕被机枪和火炮杀伤的。
虽说这庞大的伤亡代表着秦军那边大量机枪的报废,但这伤亡人数依旧触目惊心。
而秦军方面也在这场战斗中伤亡了一万人左右,并且报废了百来架机枪。短时间内几十万发弹药的消耗也令秦军方面的补给有些吃紧了起来。
西部防线和北部防线的将领纷纷发电报请求更多的增援,并表示罗斯人至少己经增兵了几十万。
当这个消息传到秦初月耳中时,她是感到有些惊讶的,她原本以为罗斯人增兵个十来万就己经算多了,但没想到一下增兵几十万,这些罗斯人是真的打算和他们全面战争吗?
而根据罗斯社会民主党传回来的情报,西伯利亚铁路征召了大量的工人和农民加紧修建铁路,并且还有更多的士兵通过火车运往远东地区,这就代表着罗斯国不仅在中亚地区增兵甚至在远东地区也打算增兵。
这么多的兵力往东边送,罗斯国是真不怕它在欧罗巴的其他地方力量空虚啊。
目前秦军在外东北的兵力有三十万,而在蒙古都督府有十万,西北行省有二十万,加上先前己经调派过去的西北行省方面现在有二十五万人。
若是继续往西线增兵,凭借通往西北行省的铁路他们极限状态只能供给三十万人的补给,再多就无能为力了。
毕竟随着战斗力的增强和装备的增多,秦军现在的部队需要消耗的补给比以前多了不少,更别提还是在西北行省这种远离行政工业核心的边疆区,除了农产品以外,其他的武器弹药都无法做到当地补充。
她就有些不明白了她们在西北行省聚集个三十万兵力补给就己经有些吃紧。罗斯国是怎么做到比他们聚集的兵力还多的?
其实这个问题还是秦初月低估了罗斯国的下限,罗斯国征召的那些农民兵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炮灰,除了食物这种补给之外哪里还需要其他的补给,枪什么的六个人都不一定能有一把,好的补给都被集中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士兵手上。
这才是罗斯国聚集了这么多兵力但实际补给消耗却这么点的原因。
总之思来想去,秦初月决定再增派五万兵力和物资前往西线,而北线则是增派二十万士兵,她要在北线发起进攻扩大战线,迫使罗斯人从中亚调兵到西伯利亚上吃冷风缓解西线压力。
与此同时,她还电令京城方面进行铁路建设的招标,让那些有钱无处花的资本家也参与进来加快针对边疆的铁路建设,省得这些人整天想着怎么搞腐败。
在秦初月的设想中,战争虽然会让国家的建设停滞,但民间的建设可不会因为战争就停下,只要能充分发挥民间的财富,那就能在战争期间依旧发展经济。
与罗斯国的战争让军事用品与铁路需求猛增,铁路将带动重工业的发展,而军队里对服装与木材等物品的需求将带动轻工业的发展。
不过秦初月也知道这样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战争,要是战争停下需求消失,那这些原本欣欣向荣的东西将会停滞下来。
然而秦国的工业本就起步没几年他们的产能本就不够,借着战争之手推动工业化发展,将产能先打上去。日后战争结束,这些原本供给军事的产能正好转为民用,秦国本身人口众多市场庞大,这点产能还是吃得下的。
生产过剩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秦国可不存在,她大可放心的使用这种办法。
而当秦初月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战时铁路建设的命令被公布出来后,整个秦国都沸腾了,原本投向海外的资金开始涌入秦国的铁路建设。
大量士兵被征召调往前线也让其他物品的需求猛增,一时之间秦国的民间资本发现,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
而在战争时期,秦国对民间资本的管控也松了不少,巨额的利润推动着他们前进,而他们也开始从原先排斥战争的立场转变为赞颂支持战争。
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的,生怕战争会停下。
旺盛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战争反倒成了秦国快速工业化的催化剂。
原本维持这么多数量的士兵秦国方面要消耗掉不少的军费,但只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税收增量大于军费的增长那就能做到军队越多军队越少的效果。
就在秦军紧急增援调派士兵巩固战线时,罗斯国将大量士兵调离欧罗巴其他地方的恶果开始显现。
而这恶果,就出现在巴尔干。
(http://pfwxxsw.com/book/775350-8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pfwx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