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刀石马步箭的尘土尚未散尽,三百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的百余人,便在监考官的催促下,踏入了弥漫着墨香与焦灼气息的策试考场。此次策试题目,由崇祯帝亲自审定,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实战兵书为根基,结合当下内忧外患的危局精心拟定,务求选拔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战智慧的军事人才。
考场内,临时搭建的帐篷在风中微微摇晃,考生们围坐案前,盯着竹简上的两道题目,或蹙眉沉思,或提笔疾书。第一道题为 “《纪效新书》云‘凡兵,先练胆气,次练耳目,次练手足,次练营阵’,今明军士气低迷,战阵混乱,试详述训练革新之法”;第二道则首指要害:“《练兵实纪》言‘车营、马营、步营、辎重营需协同作战’,若以西营之兵抵御建奴铁骑,当如何排兵布阵?”
朱可贞目光如炬,反复研读题目后,心中己有成算。他饱读诗书,对戚继光的兵书更是钻研颇深,深知其对明军训练和作战的重要指导意义。提笔之际,思绪如泉涌:“戚帅练兵之法,精髓在于‘严赏罚,明号令’。今明军士气不振,根源在于赏罚不明,士卒浴血却不得应有的奖赏,临阵退缩者也常能侥幸逃脱惩处。应效仿戚帅,设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凡在训练中表现优异、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者,不论出身贵贱,皆给予重赏;凡畏缩不前、违抗军令者,严惩不贷。在耳目训练上,需加强士兵对号令的辨识能力,通过日常反复演练,使每一个鼓点、每一面旗帜的含义都深深印入士卒心中。手足训练,要注重武器的使用技巧,让士兵熟练掌握长枪、大刀、火器等兵器,做到人器合一。至于营阵训练,更要依据不同地形、敌情灵活变换阵型,使各营之间相互配合,如臂使指……” 他的字迹工整有力,行文逻辑严密,将戚继光的练兵思想与当下明军的弊端相结合,提出了一套完整且切实可行的训练革新方案。
王来聘握着毛笔的手微微发颤,这位闯荡江湖多年的汉子,虽识字不多,但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却是无价之宝。看着 “西营御敌” 的题目,他的思绪瞬间回到了在边疆与鞑子作战的日子。“俺觉得,车营就该放在最前面,用那铁车结成坚固的防线,挡住建奴的骑兵冲击!车上多装火器,等他们靠近,就一顿猛轰,打他们个措手不及。马营要藏在车营两侧,瞅准时机冲出去,绕到建奴背后,杀他们个回马枪。步营紧随其后,一旦车营打开缺口,就立刻冲上去,和建奴短兵相接。辎重营得安排在后方安全地带,可不能有半点闪失,粮草、兵器都靠它了……” 他的文字质朴无华,却字字句句都来自实战经验,每一个排兵布阵的建议,都仿佛是在重现一场真实的战斗场景。
策试结束后,考官们按照 “贴合实战、见解独到、方案可行” 的标准,展开了紧张的阅卷工作。他们逐字逐句审阅每份答卷,激烈讨论着每一个策略的优劣。最终,有 66 名考生顺利通过策试。
放榜当日,却出了岔子。李三在武艺考试时,步射箭无虚发,骑射更是身姿矫健,引得众人喝彩,本是夺冠热门;徐彦琦在舞刀环节,刀法精湛,虎虎生风,掇石时力拔山兮,尽显神力,作为唯二能舞动百斤以上的大刀者,同样被寄予厚望。可此刻,榜单之上,二人的名字却踪迹全无。
围观的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有人皱着眉头,满脸狐疑地低语:“这李三、徐彦琦,武艺那般高强,怎会不在榜单中?莫不是其中有猫腻?” 这话一出,如火星落入干柴堆,人群中顿时议论纷纷。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大汉,忍不住大声咒骂起来:“这考试指定有黑幕!俺们在台下可都瞧得真真儿的,他俩的本事,十个里头也挑不出一个来,如今却榜上无名,这不是瞎了眼的考官,就是收了黑钱,昧了良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愤怒与质疑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人群开始躁动不安,现场秩序几近失控。
消息如长了翅膀般,迅速传入宫中,崇祯帝听闻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取来所有武举考生的策试答卷。他深知,武举关乎国家军事人才选拔,容不得半点舞弊与不公,若任由这等乱象滋生,大明危局将再添阴霾。
事实上,李三自幼在山野间长大,虽练就一身惊人武艺,可识字寥寥,面对策试题目,那些关于练兵革新、排兵布阵的文字,如同天书一般,他只能望着试卷,干着急,勉强拼凑出几句大白话,字迹歪歪扭扭,根本不成章法。徐彦琦虽出身武学世家,武艺精湛,无奈家中长辈重武轻文,疏于对其文化教导,策试时,他搜肠刮肚,也难以将实战经验转化为条理清晰的文字论述,答卷内容空洞,逻辑混乱。
朱振明看完二人的答卷,无奈摇头,只得作罢。
殿试当日,奉天殿庄严肃穆,崇祯帝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两旁文武百官整齐列立。朱可贞、王来聘、徐彦琦等考生身着崭新服饰,恭敬立于殿中,此刻,他们面前摆放着笔墨纸砚,试卷上,正是崇祯帝亲自拟定的策论题目:“今大明多线作战,军事形势严峻,尔等有何良策破局,详述之。”
朱可贞率先拿起毛笔,略作思索,便在试卷上奋笔疾书:“陛下,依臣愚见,当下之急,首在整顿军队,提升士兵战力。可加强训练,更新装备,尤其是火器,应大力发展并合理运用到军队作战中,提升我军战力。同时,加强边防建设,修筑坚固城墙堡垒,抵御外敌入侵。再者,注重军事人才培养,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将领,让他们在战场上充分施展才能。此外,还可考虑联合周边势力,共同对抗建奴,分化瓦解其势力……” 他的字迹工整有力,行文逻辑严密,将自己心中对时局的判断与破局之策,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试卷之上。
王来聘看着试卷,眉头紧皱,虽识字不多,但凭借多年闯荡江湖与战场厮杀积累的经验,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一笔一划,艰难却坚定地写道:“陛下,要扭转武备松弛局面,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提高武将地位与待遇,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如此方能激发其报国之志。其次,狠抓军队训练,让士兵熟练掌握各类武器与战术,提升实战能力。再者,建立严格奖惩制度,对战场立功者重赏,对临阵脱逃、贪污腐败者严惩不贷,以正军威。另外,可在民间广招习武人才,充实军队力量,壮大大明军威……” 文字虽质朴,却满含着对军队现状的深刻认知与改变的渴望。
考生们作答完毕,宦官随即将试卷收齐,呈交至阅卷官员手中。此次殿试阅卷,崇祯帝格外重视,特意选派数位资深兵部官员与饱学之士共同阅卷。阅卷过程严谨且耗时,官员们先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确保公平公正。他们逐字逐句审阅每一份答卷,依据内容的深度、谋略的可行性、行文逻辑等多方面因素打分。对于观点新颖、切实可行的策略,阅卷官们会反复研讨,标注重点。
数日后,经过多轮筛选与权衡,阅卷官员们从众多试卷中挑选出十份较为出色的,呈递给崇祯帝。崇祯帝坐在乾清宫案几前,神色凝重,开始亲自审阅这十份试卷。他时而微微点头,对某些精彩论述表示赞许;时而又紧锁眉头,陷入沉思,思考着大明局势与对策的契合度。
最终,崇祯帝钦定朱可贞为武状元,作为大明历史上的首个武状元,破例授予副将之职;王来聘为武榜眼,授予参将之职。
李三、徐彦琦虽然策试环节被涮,不过李三凭借着在步射、骑射等环节的优异表现,被授予千户;徐彦琦凭借着在舞刀、掇石等环节的优异表现,同样被授予千户。其他考生也依据成绩,被授予游击、千户、百户等不同官职。
武艺成绩优异,进入策试环节的百余人全部被崇祯帝先安排进京营、上首卫中历练,后面根据每个人的表现及意愿等,再另行安排。
文举、武举举行完毕,朱振明不受控制的畅想起接下来的选妃会有怎么的收获,只是突然而来的一道急报却无情的将朱振明拉回了现实。
(http://pfwxxsw.com/book/721964-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pfwx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