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 周纪三 赧王上

字体:     护眼 关灯

0013 周纪三 赧王上

 

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丁未年。

秦国去"薅羊毛"义渠,一口气抢了25座城。

魏国突然"反水"秦国,秦国反手就打魏国,拿下曲沃还把人迁走了,又在岸门暴打韩国。韩国被迫让太子仓去秦国当"人质"求和——妥妥的"弱国无外交"。

燕国子之当了三年"土皇帝",国内乱成一锅粥。将军市被和太子平组队想搞子之,齐王派人给太子平递话:"听说你要搞君臣大义,我齐国虽小,听你指挥!"太子平信了,拉帮结派让市被攻子之,结果没打赢,市被转头又打太子平。两边掐了好几个月,死了几万人,百姓吓破胆。齐王趁机派章子带五都兵力+北边部队伐燕,燕军首接"摆烂"不抵抗,城门都不关。齐军活捉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酱,还杀了燕王哙——这波"趁乱抄家"操作太狠了。

齐王转头问孟子:"有人说别吞燕国,有人说该吞。我大国打大国,50天就拿下,这要是不吞,怕遭天谴吧?"

孟子回:"吞了燕国百姓高兴就吞,武王灭商就是例子;百姓不高兴就别吞,文王就是这样。燕国百姓用筐装饭、用壶盛汤欢迎齐军,不就是想摆脱水深火热吗?要是你让他们日子更惨,他们肯定反水!"

其他诸侯准备救燕国,齐王又问孟子:"好多人想打我,咋整?"孟子说:"商汤七十里地都能统一天下,没听说千里大国还怕人的。当初燕国虐待百姓,你去打,他们以为你是救世主,结果你杀人家父兄、抓人家子弟、毁宗庙、抢宝贝,这能行?天下本来就怕齐国强,现在你地盘翻倍还不行仁政,这不是逼大家组团打你吗?赶紧放了老人孩子,还回宝贝,跟燕国人商量立个新君再撤,或许还能止损。"齐王没听。

后来燕国人果然造反,齐王跟孟子感慨:"我悔得肠子都青了。"陈贾跑去给齐王找补,问孟子:"周公是啥人?"孟子说"圣人"。陈贾说:"周公让管叔监视商朝遗民,管叔却带着人反了,周公知道他要反还派他去吗?"孟子说:"不知道啊。"陈贾说:"那圣人也会犯错?"孟子怼道:"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他犯错不是很正常?古代君子犯错就改,现在的君子犯错还顺着错,甚至找借口!古代君子的错像日食月食,大家都看见,改了之后大家还敬仰;现在的人呢,不光将错就错,还狡辩!"——这波"怼人文学"属实犀利。

这一年,齐宣王挂了,儿子湣王地继位。

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戊申年。

秦国右更疾攻打赵国,拿下蔺邑,俘虏了将领庄豹。秦王想打齐国,又怕齐楚"组队开黑",派张仪去楚国画大饼:"大王只要跟齐国断交,我送你商於六百里地,秦国美女随便挑,两国永结兄弟。"楚王一听狂喜,群臣都来恭喜,只有陈轸哭丧着脸。楚王怒了:"我不打仗就白嫖六百里地,你哭啥?"

陈轸说:"我看你六百里地拿不到,还得被齐秦联手坑!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个盟友。你跟齐断交,楚国就成了孤家寡人,秦国凭啥给你六百里地?张仪回秦国肯定赖账。到时候你北断齐交,西惹秦国,两国兵肯定一起打过来。我劝你不如表面断交,暗中跟齐和好,派人跟着张仪,等他真给地了,再跟齐彻底断交也不迟。"楚王不耐烦:"你闭嘴,等着看我拿地!"首接给张仪封相,送了厚礼,然后跟齐断交,派将军跟着张仪去秦国。

张仪回国后"戏精附体",假装从车上摔下来,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心想:"张仪是不是觉得我断交不够彻底?"派勇士宋遗借宋国符节,北上狂骂齐王。齐王气炸,转头跟秦国搞合作。张仪一看齐秦联手了,才上朝见楚使:"你咋还不拿地?从这儿到那儿,方圆六里,拿好。"楚使当场气疯,回国报信。楚王暴怒要打秦国,陈轸又劝:"现在打不如送秦国一座大城,联手打齐国,这样虽然给了秦地,还能从齐国捞回来。你现在跟齐断交,又被秦骗,这不是逼秦齐联手,拉着天下诸侯一起打你吗?"楚王还是不听,派屈匄带兵伐秦,秦国派庶长章迎战。

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己酉年。

春天,秦楚在丹杨开战,楚军惨败,八万甲士被杀,屈匄和七十多个列侯、执珪被俘虏,汉中郡也被秦国抢走。楚王豁出去了,举国兵力再攻秦,在蓝田又被打崩。韩、魏一看楚国被困,趁机南下攻楚到邓地,楚军只能撤退,割了两座城向秦国求和——这波"偷鸡不成蚀把米",属实惨。

燕国这边,大家拥立太子平,就是燕昭王。他在燕国被破后即位,安抚死者家属,跟百姓同甘共苦,放下身段用厚礼招贤。他对郭隗说:"齐国趁乱灭燕,我知道燕小力弱,但只要能找到贤士一起治国,报先王之仇,我啥都愿意!先生觉得谁行,我去伺候他!"

郭隗讲了个故事:"古代有国君让侍从拿千金买千里马,马死了,侍从花五百金买了马头回来。国君怒了,侍从说'死马都买,何况活的?千里马马上就来'。不到一年,来了三匹千里马。您要是真想招贤,先从我开始。比我牛的人,还会嫌千里远吗?"于是昭王给郭隗修了宫殿,拜他为师。天下贤士一看,纷纷投奔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封乐毅为亚卿,把国政交给他——这波"千金买骨"的操作,堪称招聘界的教科书。

这一年,韩宣惠王去世,儿子襄王仓继位。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权谋纵横与思想碰撞的复杂局面,诸多事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走向。

- 军事冲突与势力消长:秦国在多线军事行动中展现强大实力,侵义渠得二十五城,拓展西北疆域,增强战略纵深;伐魏取曲沃、败韩于岸门,迫使韩太子入质求和,彰显对三晋的压制力,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原的扩张态势。秦伐赵拔蔺、虏庄豹,打破秦赵边境平衡。楚国在与秦的军事对抗中接连惨败,丹阳之战八万甲士阵亡,汉中郡丢失;蓝田之战再次失利,又遭韩魏趁火打劫,国力大损,从强国行列逐渐衰落,战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变 。

- 政治权谋与外交博弈:齐国趁燕国内乱,以支持太子平之名伐燕,迅速占领燕国,但因未能施行仁政,引发燕人反抗,不仅失去燕国,还引发国际不满,暴露其在扩张中缺乏政治远见。秦国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为诱饵,成功离间齐楚联盟,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欺诈手段,使秦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占据主动,凸显战国时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残酷现实,也体现出各国在合纵连横中相互算计、尔虞我诈的外交常态。

- 王道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齐王与孟子关于伐燕的对话,充分体现儒家“王道”思想与战国现实政治的巨大矛盾。孟子主张以民心向背决定是否取燕,强调行仁政,认为只有符合百姓利益的征伐才能长久,但齐王为追求霸业,忽视这一建议,最终因暴行引发燕人反叛,证明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单纯的道德理想难以左右政治决策,现实的利益争夺和权力扩张才是各国行动的主导因素。

- 人才战略与国家兴衰:燕昭王在燕国残破之际,以“千金买骨”的诚意招贤纳士,通过厚待郭隗,吸引乐毅、剧辛等大批人才,为燕国的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人才己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良好的人才战略能够使国家在逆境中崛起,改变战国格局。


    (http://pfwxxsw.com/book/853094-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pfwxxsw.com
平凡小说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