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共振频率输入到教授的声纹模型里。”我盯着物证科传来的数据,全息投影中的书桌结构正在分解重组,“这些凹槽的深度差精确到0.01毫米,分明是在模拟不同音高的驻波形态。”
苏浅将《切韵》录音导入声学分析软件,突然指着频谱图说:“林顾问,您听这段见母字的发音震颤频率——237Hz,正好是上海中心大厦的固有振动频率!”
窗外雷声轰鸣,暴雨中的陆家嘴建筑群若隐若现。当我们将《切韵》西十声纽与浦江两岸地标建筑逐一匹配时,一幅惊人的音韵地图在屏幕上浮现:端组声母对应外滩海关钟楼,知组声母指向东方明珠的天线桅杆,而所有阳声韵字竟与杨浦大桥的斜拉索共振频率完美契合。
“这不是普通的密码,”我触碰全息投影中闪烁的“东”韵图标,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卫星地图立即被调取,“教授把整座城市改造成了发音器官,每个地标都是构成音节的发音部位。”
物证袋里的青铜蟾蜍香炉突然发出蜂鸣,苏浅的AR眼镜捕捉到炉腹内壁的微雕文字:“是《玉钥匙歌诀》!但每个反切公式都被替换成了GPS坐标......”
当我们驱车赶往第一个坐标点时,车载AI突然开始用中古汉语吟诵《颜氏家训》。苏浅惊恐地发现,导航系统显示的到达时间正在倒计时,而终点竟是陈砚秋教授三十年前任教的华东语言大学旧址。
“这不是普通的劫持案。”我握紧车门上方的安全扶手,“有人在用声学武器操控电子设备的底层代码,那些中古拟音里藏着量子计算机的触发指令。”
暴雨冲刷着上世纪的红砖建筑群,我们在地下语音实验室找到第二段视频。画面里陈砚秋的太阳穴贴着电极片,背后的光谱仪显示他的α脑波正以11Hz的频率振荡——这正是中古汉语平声字的基频特征。
“教授在用自己的脑电波编码!”苏浅将视频中的声纹信号导入分析仪,“这些看似杂音的底噪,实则是用事件相关电位(ERP)转化的二进制密码......”
突然,整栋建筑的照明电路开始随视频中的音节闪烁。当陈砚秋念出“匣“母字的瞬间,实验室的防爆门自动落锁,通风管道传来类似梵呗吟唱的低频共振。我掏出激光测振仪对准墙面,发现那些看似霉斑的污渍实则是纳米级震动传感器。
“小心!”我将苏浅扑倒在地,天花板的吸音棉突然迸射出无数发光纤维。这些发光纤维在空中交织成《韵镜》的三十六字母表,每个音标字符都在投射对应的人体发音器官全息图。
苏浅的智能腕表突然收到加密邮件,发件人ID赫然显示“陈砚秋”。附件里的音频文件经频谱分析后,竟是由脑电波信号转换而成的声纹密码。当我们将这段音频与教授年轻时的演讲录音进行量子纠缠比对时,时间戳显示这段密码竟来自未来三天后。
“这是量子芝诺效应。”我擦去额头冷汗,“有人在用观测行为冻结教授的时间状态,那些脑波密码其实是他在不同时空维度发出的求救信号。”
正当我们准备破解第二层声韵母组合密码时,实验室的液晶屏突然亮起血红警告。监控画面显示,语言大学钟楼的西面钟表开始逆向旋转,而此刻暴雨中传来的钟声,竟完美复现了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记载的晚唐长安晨钟韵律。
“声学武器被激活了!”我拽着苏浅冲向安全通道,“有人把整座城市调校成了巨型编钟,每个地标建筑都是能发出特定音高的青铜部件......”
逃生通道的应急灯突然熄灭,黑暗中传来类似磬石相击的清脆声响。当我们用手电照向声源,发现防火门把手上系着的青铜铃铛,其形制竟与曾侯乙编钟的“琥”钟完全相同。铃舌撞击产生的453Hz声波,正是中古汉语上声字的特征频率。
“这不是偶然。”我用手机采集声纹样本,“所有遇见的声音事件都在构成完整的音韵矩阵,嫌疑人要我们亲自完成这场跨越千年的语音实验......”
(http://pfwxxsw.com/book/65075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pfwxxsw.com